西部地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二)发表时间:2023-10-16 15:55作者:西促会研究发展部来源:西促会 西促会编者注:9月28日《西部地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一)》一文在发布后,获得很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在上文中我们介绍了共同富裕的政治与现实意义,提出共同富裕的当代政治议程所具有的挑战性,并指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如何对现有的脱贫攻坚成果进行稳固和提升,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是推动脱贫地区现代化进程、实现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彰显党的根本宗旨以及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关键。当然,有资料表明,西部地区农村仍然存在部分脱贫人口生计比较脆弱、扶贫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偏低、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为了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必须深入挖掘影响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虽然,西部地区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乡村振兴基础条件薄弱和保障不足的短板仍然比较明显。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同时,能够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下面,本文将介绍三个地方的共同富裕模式做参考。 (图片来源网络) 三、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 (一)以组织建设为引领的“达川”案例 达川区是四川省的农业大区、人口大区,适合贡米、香椿、乌梅、柑橘等农作物、蔬果种植。近年来,达川区基于以农为主的产业实际,积极发挥辖域产地禀赋优势,推动农业产业聚优布局、协同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初具规模,粮油、乌梅、青花椒+肉牛、“生猪+”生态种养循环等多品种。现代农业产业全线开花,并先后获得全国产粮产油大区、生猪调出大区、蔬菜产业重点区等多项荣誉,乡村振兴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202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四川省县(市、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类考评激励办法》,为四川各地争先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正向激励动力。达川区紧紧抓住了争创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区这一有利契机,抢抓“双城圈”“示范区”和“双园双驱”战略机遇,立足农产品资源禀赋,壮大乌梅、花椒、果蔬产业链项目,推动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农产品供给地、现代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地、城郊休闲体验打卡地、乡村旅游首选地样板打造得有声有色,达川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铿锵有力。 乡村振兴涉及多个方面,是典型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织密建强基层组织体系,提升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达川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实践中,始终坚持将系统观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凝聚起乡村振兴发展合力。首先体现在组织体系架构上,达川区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农村领导工作小组,镇、村逐级建立工作专班,区级领导和区级部门全覆盖挂镇包村,形成了区级统筹、乡镇负责、部门协同的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体系。 其次体现在“三农”干部配备上,达川区将干部编制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配强乡村振兴办公室、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选派35名区人大、区政协领导及卸任干部担任“三农”项目指挥长或副指挥长。最后体现在考核激励机制上,达川区实行巡察办、目标绩效办、作风整顿办“三办合一”联动督导机制,通过乡乡比、村村看,“红黑榜”晾晒,将考核与激励相结合,倒逼各地跳起摸高、争先创优。如此做法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有效的组织保障、队伍保障、激励保障,系统解决凝聚力弱、骨干缺乏、动力不足等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常见问题。 究其实质,达川探索的是一个“党政经一体”的领导模式。在市场经济中,合格的市场主体应该有能力充分调动该村的生产资源,具有完全的决策权和支配权,而村集体生产资源的决策权和支配权掌握在村两委手中,只有通过“党政经一体”的领导模式才能使集体经济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党政经一体”的领导模式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应有之意。集体经济发展的好坏事关村民的切身利益,村“两委”应参与集体经济的决策过程中,把握好集体经济的发展大方向,并处理好集体经济收益的分配问题。 (达川区图片,来源网络) 西部地区乡村村落和农地资源高度分散,只有构建强有力的政府组织体系,才能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发展。西部地区自然村数量多,单体人口规模不大,村落之间相隔距离较远,且往来交通不便,农地资源地块小、主体多,这是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因此,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能不能有效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是决定乡村振兴发展质量的关键变量。从行动上看,达川区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党委工程、一号工程,区委书记、区长挂帅出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资源整合、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前端发力,落实领导全覆盖挂乡帮村助户,推行实绩考核机制,压紧压实各级责任;从效果上看,织密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乡村振兴组织体系网络,有效促进了达川区辖域资源整合和协调推进。 (二)加强农业合作的“兵团”案例 新疆兵团第十四师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四季多风沙,属于荒漠干燥地段,环境条件艰苦,年均降雨量仅为35毫米,区域总面积为1719.16平方千米,其中,戈壁滩和沙漠已占63%。作为兵团成立最晚的师部,经济、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全师共有5个农牧团场,即分别为224团、225团、皮山农场、一牧场,其中47团目前属于第十二师代管。全师共有42个连队,其中全民所有制连队38个,集体所有制连队4个。2个深度贫困团场,2020年已实现全面脱贫,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7472人减到2020年的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8.4%减到2020年的0。截至2019年,新疆兵团第十四师共有人口6427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数为42284人,占总人口数的65.79%。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3.36亿元,农业总播种面积为3930公顷,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41元,其中,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276元,在新疆兵团所有师排名第十三。 第十四师作为新疆兵团成立最晚的师市,工、农、商发展相对缓慢,再加上少数民族人口居多,党中央和兵团党委高度关注第十四师各团场连队的“三农”问题和贫困职工的生活水平。在坚持择优扶贫,支持家庭农场带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团场大力发展棉花、核桃、大枣、干果种植等和田特色产业,各团党委领导大力规划产业结构,着力培养新的减贫模式,有力加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减贫工作。截至2020年初,全师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52家,其中,种植业6家,畜牧业养殖及服务类57家,林果、蔬菜业种植及服务49家,其他农业服务31家,农产品加工3家,制造零售业6家,目前入社职工已达到1319人,一部分为贫困职工。新疆兵团第十四师在大力发展和构建“合作社+龙头企业+连队职工”的扶贫及减贫结构体系下,支持连队职工以财政补贴、减贫资金、土地流转等,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各种帮扶脱贫企业,最终以实现连队职工就业、盈利返还等,用各种措施从源头上解决减贫及脱贫后不再返贫的现象,大力拓宽连队职工的收入渠道。 兵团建设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国家政策引导、政府支持与鼓励、农民自愿参与、自愿入股由弱势群体形成的联合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本质上解决贫困问题。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经济发展需要企业的支持,需要特色产业的拉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定空间上充分利用当地畜牧业和种植业的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改变农民生活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民自愿入社分工的形式,带动群众发家致富,提高家庭收入。进而打造品牌、开创市场,并且能够将产业特色转化为经济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成立及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了农村道路、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业的大力开发,真正的解决了农民看病难、住房难、教育难、养老难等人们长期背负的四座大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通过土地流转的“农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有效发展了当地的特色产业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资源配置的优势发展下创建了“一村一业”的品牌特色。 新疆兵团第十四师连队职工的减贫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共同扶助,其中,扶贫模式从传统的“输血式”转变为新时代的“造血式”。为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连队职工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提供了大力资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工家庭收入,进而为各团场、连队的减贫工作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三)城市化反哺乡村振兴的“战旗村”模式 我国西部大城市近郊多村位于城乡结合部,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拥有一定的优势。四川省成都市郭都区战旗村地处郭都区唐昌镇,全村总面积2.0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大约1930亩,辖9个村民小组,曾先后荣获“全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省级四好村”“四川集体经济十强村”以及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战旗村是西部大城市近郊乡村的典型代表,总结战旗村的发展经验对于探索西部大城市近郊乡村振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建设:创新治理机制促和谐。首先,加强组织建设。战旗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方式,加强党支部对村集体产业发展、村民居住环境建设等的引领。坚持质量兴农强产业。在改革兴村方面,战旗村致力于优化生产体系,依照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的思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引入京东云创平台、“人人耕”智慧农业,打造知名品牌3个,共建成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800余亩,创建2个天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聚焦“优绿特强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实现了“村级农业适度规模化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体系全覆盖”。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营造优美宜居环境。战旗村大力开展水源污染治理活动,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实施土壤有机转化和高标准农田整治1000亩行动,实现土壤有机施肥、农药零增长。落实“河长制”,建设生态绿道1500米。其次,按照“一村一风格、一片区一特色”思路,打造以战旗村为引领的五村连片示范区,建成了全国乡村振兴多村连片发展的示范区。另外,优化形成“九水三林三田”的生态格局,使战旗村成为现代农业示范村、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公园城市的乡村样板区。最后,致力于发展绿色高端产业。2016年经村集体讨论研究决定,进一步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相辅相成发展,实现绿色有机种植、生态农业观光、特色休闲旅游等融合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新型人才队伍助振兴。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人才是关键。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战旗村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同时开办农民夜校,建立文化大院,为培养本地专业性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人才引进方面,战旗村致力于吸纳有资金有技术的人才回流,并在技术性人才的就业思维转换上下功夫,促进其由打工思维转向自主创业。 优化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抓好治理改革。一是打造优质品牌,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新产业,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二是积极挖掘农业的内在功能和价值,实现农业与生态、旅游、休闲等的融合发展。三是创新农业新业态发展模式,创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完善配送以及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定制服务、会展农业等新兴业态。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增加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人民论坛调研组:《西部地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达川探索》 (编著:西促会研究发展部) |
2024-11-04
2024-11-01
2024-09-29
2024-09-28
2024-09-27
2024-09-27
2024-08-15
2024-07-30
2024-07-23
2024-07-10
2024-06-17
2024-05-20
2024-04-18
2024-03-27
2024-03-19
|